當孩子上幼兒園時,爸媽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在學校過得好不好?在學校快不快樂?父母想要了解寶貝在學校情況,除了透過親師互動、接送時觀察、孩子回家心情表現外,我認為最有效率的方法便是來自於孩子自己的陳述,孩子陳述的過程,表現出的喜怒哀樂,都能讓父母對於孩子在學校狀況窺知一二,只有孩子們自己分享生活點滴,父母才能更貼近孩子、親子間才能有共同話題並同時能掌握孩子在學校的情形。
一般而言,尤其幼幼班的孩子(約2歲)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很好,想讓孩子完整表達在學校的生活是一件頗具挑戰性的事,曾經跟一位就讀幼幼班的媽媽聊天,這位媽媽表示孩子回家都不太會說學校的事,每次孩子的回答無非都是「嗯,開心」、「有」、「沒有」、「我今天沒有惹老師生氣喔!」,我聽到這我大約知道問題在哪了?不知道各位有無發現問題所在呢?
阿格3歲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就讀,阿格的個性較內向,上學前幾乎身邊相處的人除了爸媽就是保母,不像有些孩子較為大方、適應環境也不這麼快,身為媽咪的我實在很擔心阿格在學校過得好不好?會不會被欺負?等媽咪胡思亂想的事,於是每天睡覺時,我總是會在兩兄弟躺好睡覺姿勢、關燈後問:「寶貝們,今天有沒有特別想跟媽咪分享的事呢?」,當然剛開始阿格跟阿盧一定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呢?這是非常正常不過的事了,爸爸媽媽千萬別因此放棄喔!以下有幾點小提示讓各位家長作為參考:
1. 父母先以身作則,來個優良示範吧!
剛開始孩子一定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那父母就須先以身作則來作個優良示範,例如當我詢問兩兄弟:「今天有什麼特別的事想跟媽咪分享呢?媽咪好期待哦!」,兩兄弟一定回答:「我不知道」,這時我會告訴他們:「寶貝,沒關係,那媽咪先來分享我今天有趣的事喔!媽咪今天早上.....」,記得一開始孩子們一定會依樣畫葫蘆的分享模式,那不要緊的,那只是起初訓練孩子勇於表達的方法而已。記得1歲的阿盧每次聽完阿格的分享,總是會跟阿格分享的內容一樣,只是將人物更換成阿盧身邊的保母,但這不要緊的,因為我想要的只是孩子有那想分享的慾望與動力,一開始每天兩兄弟分享的內容大同小異,但我堅持每日一定要分享,兩兄弟也習慣每日睡前都一定會分享。
2. 避免使用疑問句,以開放式問句方式讓孩子自己回答!
記得我前面曾經提過有一位幼幼班的媽媽跟我抱怨孩子回家都不太會說學校的事,不知道各位是否和安妮思一樣聽出此位媽媽的問題所在哪呢?沒錯,因為此位媽媽擅長使用『疑問式』的提問,『疑問式』的提問易將孩子的想法侷限住了,孩子無法跳出框架自由天馬行空說著想要分享的內容,當然只能爸媽問什麼回答什麼囉!
例如:
爸媽問:「寶貝,在學校有沒有開心啊?」,寶貝回答:「嗯,開心」;
爸媽問:「寶貝,在學校有沒有乖乖啊?」,寶貝回答:「有」;
爸媽問:「寶貝,今天有沒有讓老師生氣啊?」,寶貝回答:「沒有」,每日重複一樣的提問,免不了孩子就會直覺地認為爸媽又要問一樣的問題了,當然直接回答爸媽:「我今天沒有惹老師生氣」等令爸媽哭笑不得的回答了,孩子認為爸媽在意的是在學校有沒有開心、有沒有乖、有沒有讓老師生氣,當然不會去想有沒有其他的事情囉!
建議各位家長提問不妨使用開放式問答,讓孩子自由發揮,這樣更能讓父母聽到更多有趣或是知道更多小秘密喔!
例如:
爸媽問:「寶貝,今天來分享什麼好呢?」,寶貝回答:「我今天早上跟同學玩教具,結果同學翻倒我的積木,我很生氣...」;
爸媽問:「為什麼同學翻倒你的積木讓你生氣呢?」,寶貝回答:「因為我組裝很久的,結果他翻倒了,也沒跟我道歉...」;
爸媽問:「那最後你做了什麼事呢?」,寶貝回答:「我告訴他以後要小心,這是我很辛苦才組裝完成的,被翻倒了我會很難過...」,透過這樣的問答方式,是不是更能聽到孩子心中的秘密呢!
3. 不管孩子分享的如何,都給予肯定!
記得剛上小班的阿格起初幾周分享都是“早上到學校整理書包、吃點心、上課、吃午餐、睡午覺、吃點心,結果媽媽就來接我了”,阿盧聽到阿格如此地分享當然他也是依樣畫葫蘆“早上到姨婆家整理書包、吃水果、吃午餐、睡覺、吃水果、結果媽媽就來接我了〞,儘管我那幾周每天聽到的內容都是一樣的,但我仍來給予他們很大的肯定與讚賞,稱讚他們分享得真好,有了信心,就會更有動力表現說得更好!
經過1年的訓練,阿盧隔一年就讀幼幼班後,每日總和中班的阿格有說不完的話,每日瓜拉瓜拉說個不停,兩兄弟能把學校的生活點滴說得有聲有色,讓媽咪聽得津津有味,從他們兩兄弟的分享都能讓作為父母的我們清楚知道他們在學校的喜怒哀樂,常常還能不經意聽到學校、老師等小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