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有沒有再聽,我都說這麼多了?」、「到底要我說幾次,你才會改過!」、「爸媽當然是愛你,為你好的啊」...我想這是很多作為家長很有感的幾句話,明明對孩子們充滿關心、愛與期待,為什麼孩子總是聽不進去,甚至離爸媽越來越遠,總是無法理解爸媽的用心呢?

  是的,安妮思也曾經一樣的無助與無奈,每日總是瓜啦瓜啦對著阿格耳提面命,深切期盼阿格能被我說動,能理解作為父母的心,但是事實往往與理解相差甚大,阿格沒有因為我的密切關心、勸說、提醒而改變自身行為,反而對於我的教導顯示出不耐煩與氣憤,行為更是變本加厲,每日總是上演媽媽好說歹說,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告知,阿格索性沒再聽,最後雙方氣噗噗收場。

  阿格不滿的情緒越來越高漲,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迫使我開始思考親子間的溝通是否出現問題?我懂了『原來我的關心、說教將孩子越推越遠了』,孩子耳朵一開始沒打開,不斷地講道理,孩子只會越聽越煩躁,最終根本聽不下去;孩子沒再聽,父母只會越生氣,孩子越感委屈如此周而復始的重演,孩子話無法聽進去,再多的關心都是多餘的

  不妨,試試看不一樣的方式,多給孩子一點思考的空間、時間,讓孩子做自己行為的主人,或許發展會令人意想不到喔!

1. 讓孩子耳朵能打開

  父母透過傾聽孩子的聲音,孩子能感受到溫暖與被受呵護、往往更能敞開心胸接納不同的意見。別急著想勸導孩子正確的行為,與其一開始就長篇大論大道理,不如聽聽孩子怎麼說,先『同理』孩子的難處與想法,再針對孩子的想法給予適時的輔助,孩子的需求被重視關心後,更能相信爸媽的出發點是為自己的,耳朵自然而然就打開了。   

2. 主角換成別人,聽故事總是有趣多了

  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並虛心接受指正並非件容易的事,何況是孩子呢?當父母口中需要改正的主角並非自己,而是他人時,孩子願意凝聽的強度就大許多了喔!畢竟聽故事有趣、令人感興趣多了,不論是繪本中的故事主角或是身邊周遭的案例都能作為孩子們的教材,讓孩子反思會比爸媽苦口婆心來的有用

2. 不要只『說』,還要『教』

  告知孩子「那樣不行、這樣不對...」、「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看似糾正孩子的錯誤,卻反而讓孩子手無足措,孩子聽多了『不能怎樣』,但從未有人告知孩子『該怎麼做』,不要只會『說』,更要化為行動教孩子怎麼做,不斷學習改進才是進步的方法,要有『學』才能進步

3. 分段說,不時愛的溫馨小提醒

  “落落長”說個不停容易成為孩子耳裡的『說教』,這可會令人感到煩躁與不耐,安妮思建議分段說,不用一而三,再而三的耳提面命,僅給予溫馨小提醒即可,孩子也需要消化理解的時間,孩子是渴望表現,渴望爸媽的肯定,當孩子改變進步時,爸媽的鼓勵與稱讚,往往對孩子來說是很大前進改變的動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安妮思Annis 的頭像
    安妮思Annis

    Annis安妮思生活~love sharing~

    安妮思Ann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